心海灯塔 心理疏导为心灵“减震”
【编者按】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5月26日,由37名医疗卫生防疫、心理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省青年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队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为期近10天的卫生防疫、心理干预等服务。本报记者随队进入四川绵竹,记录了我省志愿者对受灾群众开展心理疏导的历程。 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使亲历地震惨状的人们遭遇巨大心理创伤。在绵竹开展志愿的近10天时间里,我省心理服务志愿者以各种方式积极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为他们提供“安心”服务。 志愿者们深入两个个灾民集中安置点,以及汉旺、清平、广济、兴隆、富新5个乡镇、12个行政村开展心理疏导,为绵竹爱心学校、天河小学临时教学点的学生开设团体辅导课。据统计,期间共开展心理干预个案3000人次,并向灾区少年儿童发放了2000余份“爱心结对卡”,让灾区的小朋友与安徽小伙伴手拉手,结对互帮。 “但是心理的疏导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由于灾难事件的强刺激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这种心理影响很深、持续时间也会很久,因此心理疏导需要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省心理咨询学会的江俊说,强烈地震带来的普遍的后果是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逃避、脆弱和负疚感等各种情绪反应都会出现。因此,相对于倒塌家园的重建,那些遭遇伤痛的心灵重建则显得要复杂得多。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省社科院顾辉博士介绍说:“由于中国人传统习惯,人们在情绪表达方面比较压抑、委婉。因此心理干预的作用就是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为他们提供一个能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的氛围,避免或减少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