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要想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麼壓力、壓力是從哪里來的。所以,必須聽聽孩子的傾訴,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面對面地交談,專心地看著孩子,認真地聽他說話。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給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給父母。這樣,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壓力的真實情況,才能夠針對問題幫助他們。
(二)幫助孩子面對恐懼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比如不跟別人一起逃學、不跟著別人作弊、抽煙、抄作業等等,就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會受到孤立,感到恐懼、不知所措。這時,父母應當教導孩子要堅持原則,不對的事一定不能做,讓孩子知道,能夠做到不隨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這正是一個人成熟勇敢的表現,也是有主見、有頭腦的表現。
(三)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
父母小時侯一定也曾經遇到過和孩子類似的情況,當時是怎樣對待的或現在遇到了什麼難題又是怎樣處理的,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孩子分享。當孩子知道了父母原來也常常會面對壓力和煩惱的時候,他們對父母所說的話就比較容易聽進去了。父母告訴子女自己是怎樣應付壓力的,那實際上是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也就增強了孩子克服壓力的勇氣和信心了。
(四)培養孩子的自尊
培養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強他們抗拒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比如讓孩子發表一些建議,把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事情交給他自己去做,并且重視孩子的想法和言行。這是培養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較強的自尊就會有勇氣、膽量和辨別力,不會同流合污。
(五)關心孩子的成長
鼓勵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這對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大有裨益的。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應該多聽聽孩子自己的意愿。父母要付出愛心,多關心孩子的成長光心孩子交的朋友,多關心孩子的所想所做。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你能夠及早發現并且加以恰當的引導,孩子就不會產生沉重的心理壓力,輕松愉快地度過少年時光。
外國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不勞動就沒零花錢
在中國父母眼中,西方孩子總是看起來像個“小大人”一樣什么都懂,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獨立動手能力特別強。其實,這與西方家庭和學校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
以加拿大為例,家庭和學校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和生存能力。從幼兒園直到中學,家長和學校都會根據孩子的年齡進行適齡培訓。在幼兒園,老師會教孩子自己整理衣服和書包;小學課程則在教授孩子物理和科學常識的同時,讓他們練習如何使用電器和工具;中學生則要學習如何烘焙點心,甚至做簡易的家具。
在家里,許多父母設法給孩子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普遍做法是根據不同年齡讓孩子進行勞動。比如:15歲的大兒子周末負責幫父親洗車和修剪草坪,12歲的女兒負責制作野餐時全家人的點心,9歲的小兒子負責擦所有人的皮鞋。而他們的勞動能換來零用錢,要讓孩子知道有勞才有得的道理。
培養孩子的自理與獨立能力的好處
幫助孩子動作技能更協調。吃飯、穿衣,洗臉、整理玩具,實際上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部分。讓孩子動手做這些事,能增進肌肉發展和動作協調,也能提高孩子題解決的能力。
養成孩子負責、獨立的態度。2-3歲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伴隨而來的是自信與成就感。孩子有了自信,學習愿望就會較強,效果也會更好;同時,還能從小培養起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并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