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心理健康——感知障碍
所谓的感知是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感觉器官,并反映至大脑所获得的信息。如颜色、味、触、温觉等以及躯体内部器官的活动情况,肌肉、关节的运动等。感觉是一个人认识活动的基础,有一定的界限、范围,并受心理、生理的影响。知觉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感觉,是对感觉到的事物的综合认识和整体印象。如我们看到一朵荷花是知觉,荷花单独的色彩和形状是感觉。常见的知觉障碍有以下几种:
幻觉:指对客观环境中,缺乏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虚幻知觉,病人总是信以为真,难以与之解释、说服,并产生相应的情感、思维和行动。常见的幻觉有听、视、嗅、味、触幻觉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或确认。正常人在疲劳、衰弱、过度紧张或感知条件不良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过一般较短暂,并能纠正。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就是这个道理。
感知综合障碍:常见有以下几种:
从来就没有见过、经历过的事物,却觉得很熟悉、亲切,也称为似曾相识。
觉得或从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容、肢体变形,称为体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将抑郁症与正常的悲伤、沮丧区分开来,因为后者不用于抑郁症。人们因为所爱的人死,而伴随的忧伤也不是抑郁症。在常人悲伤或抑郁时,以短时的体验到抑郁症的某些症状,但是,通常其日常功能几乎是完好无缺的,未经治疗也能很快恢复的。而抑郁症是日常功能有损害,需要治疗的抑郁障碍。抑郁症还要影响人们的心境或精神状态、思维(或认知)、躯体功能和行为。
患抑郁疾时的心境几乎总是体验到悲伤、忧郁、神情沮丧、担忧等。即使不出现抑郁心境,病人也对日常大部分活动失去兴趣和愉快感。有时候听到好消息时,病人的情绪可以暂时提高,但有时却不能提高。有时医生用情感障碍来代替心理障碍,因为指抑郁症时两样通用。
抑郁症时的思维表现为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常常采取负性思维,即反复的悲观思维。常常抱怨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差和决策困难。焦虑也是很常见的。随各抑郁加重.病人会有无助感、无意义感和绝望感。消极自杀念头也常有出现。多数严重的抑郁症可以出现罪恶妄想、疑病妄想、贫穷妄想。偶尔出现听幻觉、视幻觉等。这些严里的抑郁症又称作精神病性抑郁。幻觉、妄想和判断力下降意味着病人已丧失现实接触能力。
抑郁症时的躯体或“植物神经”功能也受影响.病人常体验到食欲障碍(多为食欲下降伴体重下降);睡眠障碍(通常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或者早醒后不能继续入睡);易疲劳、精力减退、日常活感动(包括性生活)兴趣减迟。胃肠道症状多为口干、恶心、便秘,偶见腹泻。有时肌肉、关节疼痛为隐匿性,从某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
专家分析
忧郁症成因
社会心理因素 那些天生为“易感”素质的儿童经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发情感性障碍。失败负荷过频过强时,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进而可产生绝望感及忧郁症。例如:家长期望过高,对孩子管教过严,超过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使孩子无法承受,从而情绪不佳;生活单调,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思想闭塞,情绪压抑,忧伤、喜悦、痛苦或欢乐,都无法充分发泄。另外,重大生活事件也与忧郁症有密切关系。
病前人格影响 儿童忧郁症可分为急性忧郁、慢性忧郁、隐匿性忧郁三种。急性忧郁症患儿病前个性多倔强、执拗,或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患儿一旦失去了自尊或受到了重大挫折便会表现出攻击性,而这种攻击性又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把攻击冲动转化为忧郁倾向,越是想攻击,忧郁也就越深。慢性忧郁症在病前多表现无能、被动、纠缠、依赖和孤独。隐匿性忧郁症患儿病前会有强迫性和癔症性格特征。
忧郁症矫正策略
对儿童忧郁症的治疗需要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
对于老师 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对所有学生乐观、开朗、向上的个性培养,积极做好学生忧郁症的预防工作。对发现有忧郁症倾向的学生要多开导,同情他们、理解他们,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教师还可以通过发动集体的温暖力量,使忧郁症学生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在同伴的帮助下,战胜眼前的困难。
对于家长
改变对孩子不正确的态度 多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对他们多加开导,避免专制的家长作风,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是世上最疼爱他的人。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和睦的家庭环境、调整好亲子关系,防患于未然。
不要对孩子管得太多、太严厉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喜欢在同代人中寻找欢乐,寻求共处。他们往往对父母过多的干涉表示反感,家长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 尽量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境界。
高度警惕孩子危及生命的消极言行 儿童忧郁症有时伴有危及生命的消极言行,尤其是对已有自杀企图或有过自杀行为的儿童,家长必须高度警惕,严密监护,以防其自杀,并请儿童心理医生做较长期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