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中心执业中心儿童基地EAP中心心理产品学会专区
今天是:
首 页 心健动态 心理咨询 心理新闻 心理学院 心理课程 心理测试 心理视频 心理商城 心理论坛 心理机构
推荐栏目: 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 心理执业能力培训 心理咨询指南 心理咨询室建设 青春心理 职场压力 网上预约
首 页 > 心理新闻 > 国际心理新闻


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字体: 】【2012/5/7】 【作者/来源 SysAdmin】 【阅读: 次】 【关 闭
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操作策略欠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从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组织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在教材上,版本繁杂,不实用;在教育方法上,对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途径上,有效、实用、针对性强的团体活动不多;在教育形式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在教育目标上,定的过细、过繁,缺乏层次性;在讲授方法上,过于知识化,像讲授数学、物理课那样,热衷于讲解心理学概念;在课时安排上,不统一,有的每周二节,有的双周二节,有的根据实际需要和教师能力不定期授课。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只有少数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参与,没有形成集体教育行为,更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框架和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范畴,它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独特的体系,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领导机构及其教育途径与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从我国近几年有关研究来看,不同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例如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体良好的个性;也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体的良好应用能力;还有的将开发智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等等[1]。这些目标的提出对于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疑是有益的,但是他们都只是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一侧面或层面,而没有考虑到心理健康的整体及心理健康在整体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具体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具体目标是对个体各种具体的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培养;中间目标是协调各种心理健康因素的发展,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与提高;终极目标是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预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这就既需要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各种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又要注重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适时矫正和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个性健全教育。个性健全教育是使大学生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个性品质,促进个性的完善。要帮助大学生了解个性标准及自身个性特点,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性格。
  ②积极适应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是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我、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特点,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
  ③情绪稳定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是使学生了解人的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自己经常保持乐观、满意、温馨的心态,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避免忧伤、苦闷、急躁等消极情绪,生活、学习中要充满自信、热情、奋进、向上的富有朝气。
  ④意志力优化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是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以及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协助大学生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内部困难,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学会调节激情、忍受挫折,增强心理承受力,在为实现预定目标的行动中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具有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⑤人际和谐教育。人际和谐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通过训练掌握一定交往艺术,勤于与人交往,抛弃自私自利,同时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嫉妒别人。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高校应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
  ①教务处。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确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人选;协助及督导各科教师做好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配合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教材等工作;配合教育计划,做好学生心理及其它测验的安排;出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会议或个案研究会议,提供或保管学生有关资料。
  ②学生工作处。协助及督导班主任及学生工作辅导员做好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参与辅导室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对班主任、学生工作辅导员进行有关培训;会同辅导室进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处理;会同辅导室及教务处安排学生的课余活动。
  ③辅导室。辅导室是在分管校长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专门机构,由主任、专职辅导人员、兼职辅导人员及资料员组成。辅导室的职责是: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计划;协助辅导教师、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辅导员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学生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开展个别咨询和辅导工作;争取有关机构和社会资源共同做好辅导工作;协助主持召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会议等。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地运转,既要有认识和知识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其主要途径是: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学生用书以及教师参考材料、指导纲要、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训练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每周或间周二学时,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②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个以提高教育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总纲要。该纲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使其与其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调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
  ③个别辅导与咨询。个别辅导与咨询是较全面、系统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和技术,也是解决大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个别辅导与咨询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网络咨询和面谈咨询四种形式,其中以面谈为主。其程序包括:心理及行为的检测和鉴别;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分析和诊断;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治;心理及行为问题的转化和评估等四个环节。由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要求辅导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④与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关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除了学校教育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庭成员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与家长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成为全社会都关心、支持的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就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国家教育部应正式出台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及师资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具体任务,各地教育科研部门、高等师范院校也应积极配合,做好专业指导及师资培训工作。第三,各高校党委、行政部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第四,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提高专兼职人员的素质,对专兼职辅导员的岗位要求、职称待遇做出明确规定。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应首先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在选择教材上,要注重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和行为指标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手段,如测查工具、统计技术等。对专业心理学家来说,应该和广大心理辅导教师一道,积极、深入、系统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要提高实效性,首先必须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健康教育要有自己的科学方式,主要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其次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只灌输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是不能收到实效的。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点必须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
  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群体。要想办法抓紧抓好少数存在较严重负面心理情绪或心理障碍学生的疏导工作,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积极的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要将被动消极的、诊治式的、面向少数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转向主动积极的、塑造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加大普及宣传力度,唤起师生对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营造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实践证明,面上的工作做实了,点上的问题必然减少。要注重研究心理健康与成长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与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提高其“情商”水平,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迈向自我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尽快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
  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东南大学物理系王玲艳: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的加快加大,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多且呈现“低年龄、高文化、高发生率”的倾向。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全国的抽样调查显示:有22.8%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其中一些人因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焦虑、紧张、孤独、抑郁、恐惧、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而导致心理极度失衡,有的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群体突出问题是适应障碍和交际困难。表现为对开放式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不适应,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交际困难则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因自闭而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却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道德和原则。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在品德、学习、行为、思想、自我、需要等方面又出现了新问题。其心理缺陷表现为心理发育不良和身心脱节的“心理幼稚症”,精神世界空虚荒凉的“精神侏儒症”,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的“人格分裂症”,过分相信自我力量的“自我中心症”,痴迷于虚拟世界的“网络成瘾症”。
  众多因素诱发心理问题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云: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上和适应上的问题。其诱发因素多为:一、学业上的心理障碍,即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二、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主要是个性因素、交往方式等;三、经济困难的压力,经济拮据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抑郁心理;四、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入学后生活不能自理,自制力低;五、恋爱与性心理障碍,对性关系认识偏差、不能耐受恋爱挫折;六、择业求职的焦虑,求职产生的心理障碍多为缺乏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愤慨社会不公、求职中发生行为语言的偏激等等。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李国琴: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几大思潮,即积极回归主旋律的思潮,搏击互联网信息思潮,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反腐败思潮,实用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利己主义思潮。其成因有政治、经济、思想理论等多种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于红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必须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应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以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中心,对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围绕评估、发现、宣传、教育、咨询辅导等工作展开。通过相应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康讲座、体育锻炼、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生活等一切有效手段,预防大学生心理疾患的产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受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扭转了心理学过于关注负性心理的局面,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指明了方向。论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尝试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在预防和促进、积极引导、完善自我、发展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二是破除以往“问题关注”式的教育内容,提倡积极心理教育为主,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三是建立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
  作为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国家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一些调查表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程度也趋于严重。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受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在认识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等同于心理咨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补救的方式,把心理辅导作为主要手段,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等等。然而,长期以来的心理学实践表明,我们不能通过问题的修补为人类谋求幸福。
  20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诞生扭转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类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等负性心理的局面,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以促进正常人获得幸福为目的[1]。它强调关于人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指明了方向。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尝试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在预防和促进、积极引导、完善自我、发展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在传统心理学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是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减少因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行为和违纪违法行为。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把关注点放在了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然而,消极心理的消除并不能代表积极心理的产生;再者,少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消除并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绝大多数学生仍处于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中性状态。由此不难看出,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并没有很好体现出心理健康的真正内涵。
  而积极心理学指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者为了尽早搞清楚问题而缩小问题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促进健康则是指通过增加个体的能力,以便使他们自觉去采用那种能增强自己生活质量的生活风格。换句话说,预防和促进都是为了使个体保持心理健康,但促进健康的努力对个体的发展更为有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正处于努力学习,发展自我的关键阶段。只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工作重心落在预防和促进上,在兼顾解决心理问题和预防的基础上促进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积极地引导,使每一位大学生掌握并能有效运用心理调适方法,产生对过去和现在的满足、幸福的体验,对未来抱有希望和乐观的态度,增强生活幸福感,并发挥自我力量和潜能,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上一篇音乐治疗系统  |  下一篇团体辅导室——心理辅导室管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上预约
版权所有:阳光心健 Copyright © 2005-2011 AHXIN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总部地址:合肥市新站区创新产业园9号楼 阳光心健
邮箱:ygxinjian@163.com 咨询热线:0551- 65140884 6514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