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心理咨询社交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表现分为两类: (1)一般社交恐惧症: 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惧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扞卫你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惧症: 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惧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惧。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惧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这两类社交恐惧症都有类似的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战抖。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 安徽心理咨询提高焦虑障碍治疗率 一、焦虑障碍是非常常见的疾病 WHO/WMHS(世界精神卫生调查)于2004年在JAMA上发表已完成的17个国家/地区的首批结果,焦虑障碍年患病率为6.8%,在各类精神障碍中高居榜首。分国家和地区统计,绝大多数(15/17)也是以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 2009年发表的鲁、浙、青、甘四省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汇总分析(phillips,Lancet),焦虑障碍的月患病率为5.6%,仅次于心境障碍(6.1%),居第二位。以此推算,我国有5700万成人现患本组疾病。焦虑障碍的防治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焦虑障碍的治疗率很低 焦虑障碍的治疗率低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即使是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社区中的焦虑障碍曾接受过任何治疗的,不足半数(42.2%);而所有接受治疗者中,符合最低合适治疗标准的比例仅1/3(33.8%)。换言之,他们得到的治疗有2/3是不合格的。 按焦虑障碍的具体病种分,治疗率最高的是惊恐障碍65.4%,其余依次为创伤后应激障碍57.4%,场所恐惧52.6%,广泛性焦虑52.3%,社交恐惧45.6%,和特定恐惧38.2%。(注:该研究未提供强迫障碍的数据)。而它们的合适治疗率,则为33.6%-42.5%。(Himmes,2008)。 我国的四省资料显示,焦虑障碍的治疗率仅为6.1%:精神专科2.9%,非精神专科3.4%。也就是说,每16名焦虑障碍患者中仅1名得到治疗。我国的焦虑障碍治疗率之低,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 三、提高焦虑障碍治疗率的思考 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指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知晓率和提高治疗率。 Lancet的GMH(全球精神卫生专家组)也提出(2007)“全球精神卫生最重要最优先的任务是:提升精神卫生服务,特别是提高精神障碍的治疗率”。 问题是如何提高治疗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提几点个人想法供参考。 首先是加强公众精神卫生教育。我们的一项调查提示:社区中常见精神障碍(多数是焦虑和抑郁)患者,绝大多数(87.6%)从未考虑过他们需要医学帮助。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太低是治疗率低的最主要原因。公众健康教育的关键点是:让大家知道焦虑障碍是病,是一类应加治疗的疾病,而且是可以治疗――有确有效果的治疗方法――的疾病。 如果他们求诊,多数患者就诊于非精神专科。前面提到的焦虑障碍的求诊分布,非专科略高于专科。该调查将同时在非专科和专科就诊者,均归为专科,实际上非专科就诊的比例还要高些。因此,提高非专科医师的焦虑障碍的诊疗能力,特别对本组疾病的识别能力,至关重要。如何对非专科医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需要共同探讨研究。从长远看,像焦虑障碍这类常见病,全科医师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就专科而言,诊治焦虑障碍责无旁贷。然而,应该承认,相当比例的专科医师对焦虑障碍还不太熟悉,专业的合格的心理治疗队伍尚在组建阶段,相关的研究还很薄弱,焦虑障碍防治指南正在编制中,专病的学术活动还很少。相关工作必须迎头赶上。 提高治疗率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但只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一定会逐步接近我们的目标――让更多的焦虑障碍患者得到合适的治疗。 安徽心理咨询焦虑障碍共病人格障碍的研究进展 1.流行病学 由于诊断标准、样本例数、评估方法等不同,各研究之间有很大差异。取决于对焦虑障碍的定义和分类。Sanderson WC 等(1994)对美国一门诊347例焦虑障碍患者进行DSM-Ⅳ-TR轴Ⅱ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II)评估,结果发现至少35%的焦虑障碍患者共病一种人格障碍,共病的人格障碍多来自焦虑/恐惧组(27%至少有一个C组的诊断),最多见的是回避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1]。美国Oldham JM(1995)发现焦虑障碍依次与边缘型、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有较强的关联[2]。Sareen J等(2004)对加拿大两个大的社区的调查发现,DSM-III-R焦虑障碍和DSM-III-R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之间有很强的关联[3]。 社交焦虑障碍多与回避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共病。如Gokalp,PG等(2001)对87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研究发现54%共病回避型人格障碍[4]。Marteinsdottir,I等(2001)对32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研究发现共病人格障碍的现患率和终生患病率分别是28%和53%,共计59%至少有一种人格障碍,其中,47%是回避型人格障碍[6]。王丽颖等(2004)对50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40例OCD患者和40例GAD患者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社交焦虑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共病率较高,社交焦虑障碍组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得分和人格障碍总分明显高于OCD组和GAD组[7]。 OCD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在15.6%~75%,各研究之间差异性较大。Denys D 等(2004)对荷兰420例OCD进行了研究发现15.6%共病人格障碍[8],王振等(2003)对47例OCD和47例正常对照组的研究发现,OCD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为61%,伴两种以上人格障碍者占3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0%和0.1%,其中,OCD组共病强迫型、消极型、偏执型、回避型、抑郁型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Bejerot S等(1998)对36例OCD患者研究发现75%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大多数(55%)是C组人格障碍[10]。 PTSD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在13.3%~79.4%。Malta,LS等(2002)对美国158例交通事故幸存者中PTSD的研究发现,13.3%共病人格障碍,其中,52.4%为强迫性人格障碍[11]。Bollinger AR等(2000)对107例诊断PTSD的老兵的研究发现79.4%共病至少一种人格障碍,回避型47.2%,偏执型46.2%,边缘型34.5%,强迫型28.3%,反社会型15.1%[12]。 GAD、单纯恐怖症、惊恐障碍这三组亚型与人格障碍共病的研究较少。Sanderson WC等(1994)研究发现,49%的广泛性焦虑障碍共病人格障碍,单纯恐怖症很少共病人格障碍(12%)[1]。Skodol AE等(1995)发现惊恐障碍经常共病边缘型、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13]。Reich J(1994)等发现惊恐障碍患者中54%病前有偏执型人格障碍[14]。 2.病因学 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如此普遍,说明二者同时发生在一个患者身上绝非是偶然事件,共病的因素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因素,如Reichborn-Kjennerud T等(2007)基于1427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障碍与回避型人格障碍有共同的遗传易患因素[15]。又如Samuels J等(2000)发现OCD患者及其亲属中有较高的强迫型人格障碍,提示OCD和强迫型人格障碍之间有家族聚集现象[16]。 童年期经历可能是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之一。如Yen S等(2002)对分裂型、边缘型、回避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BPD)有较高的创伤暴露(尤其是性的创伤,包括儿童期性侵犯),有较高的PTSD发生率,首次创伤事件发生时的年龄较小[17]。Golier JA 等(2003)对美国180例人格障碍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有早年创伤的人格障碍和PTSD的关系非常明显[18]。Feeny NC等(2002)对72例女性慢性PTSD患者的研究发现共病BPD组较非共病组报告儿童期性侵害的数目多[19]。这些研究都不约而同的提示童年期创伤,尤其是遭遇性侵犯是PTSD与BPD共病最常见的心理社会因素。 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有脑神经影像学的支持。Driessen M等(2004)研究发现早期创伤及其所导致的PTSD经常发生在BPD患者身上。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12例诊断为BPD的患者(其中6例共患PTSD,6例无PTSD)研究发现,所有受试双侧大脑半球前额叶、前颞叶和枕部皮质区活动受到过度激活。共病组,右侧前颞叶、中央颞叶、小脑较左侧活动增强。非共病组,双侧前额叶皮质和Broca区活动占优势,提示BPD是否共病PTSD,其大脑的神经联系存在差异[20]。为何共病者与非共病者存在大脑结构的异常,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Teicher MH等(2002)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他们认为早期严重的应激和虐待产生的灾难性事件有改变大脑发育的可能性。灾难性事件的第一阶段包括应激事件导致糖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应激反应系统提高应激反应水平。这些神经激素对于神经形成、突触释放、递质和髓鞘形成产生影响。主要结果是胼胝体中部体积减小,左侧新皮质、海马和扁桃体发育受阻,前颞叶电活动异常,小脑蚓部功能活动减弱。这些改变反过来提供了一种神经生物框架,籍此早期的虐待增加了PTSD、抑郁、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边缘型人格障碍、身份分离障碍和物质滥用等发生的风险[21]。 3.治疗学 有关焦虑障碍共病人格障碍的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多是个案报道。较大样本的相关研究是Phillips,KA等,2001年发表的对526例焦虑障碍患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前瞻性纵向研究,发现伴有人格障碍者较不伴有人格障碍者更多的接受药物治疗,而伴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更多的接受抗抑郁剂和精神动力学、认知治疗等方面的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共病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还是比较肯定的;共病者对各种治疗的反应较非共病者差,总体预后也不如非共病者好[22]。Hansen B等(2007)对伴有人格障碍的强迫症实施行为认知治疗,结果发现伴有C组人格障碍的强迫症较伴有A组和B组人格障碍者的疗效好[23]。 4.焦虑障碍共病人格障碍的问题与展望 焦虑障碍共病人格障碍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二者为何如同姊妹一样经常发生在同一个患者身上,目前仍是一个未解的谜。 在生物遗传学方面,目前研究较少,尚未得到有关共病的确定证据。有人从心理社会学方面,探寻二者共病的因素,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可喜的。但相关研究所涉及的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种类以及个体心理发育过程、早年成长的环境、养育方式等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内容非常有限甚至缺乏。我们界定人格障碍的年龄标准是18岁以上,即认为18岁以后人格才趋于稳定。如果焦虑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会对人格的形成以及人格障碍的发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另一方面,人格障碍或早年人格发育缺陷对焦虑障碍的发生又是怎样影响的?某种人格障碍是否预示着有更大的可能性会发生某种焦虑障碍?所有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安徽心理咨询关于释梦者直觉 作为科学家,我们一般不大喜欢讨论直觉。因为谈到直觉,容易让人感到不客观。不可靠,甚至不科学。直觉不同于思维,它只告诉我们结论,而不告诉我们得到这个结论的过程,因此我们难于相信它。 但是在长期的释梦实践之后,我发现我不能否认直党的作用。有时,听完一个梦,直觉马上给出了一个解释,而且在内心里我感到,这个解释是真切正确的。我试着问一些问题,核实一下情况,发现直觉的确是对的。但是我不知道直觉是如何知道结论的。 我可以不提直觉的作用,用我的理论和方法解释为什么我这样解释这个梦,是的,用我的方法是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的。但是不提直觉是不公正的,仿佛是一个上司把别人的功劳算到自己身上。 实际上,科学完全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完全是严谨的思维而完全没有直觉的地位,在科学中直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爱因斯但有一次听到一种理论后,直党的反映就是“这是错的”,他没有任何运算就得到了这个结论,当别人间他理由时,他只是说:“我觉得这个理论不美”。直觉往往先告诉我们结论,而我们在以后再为这结论找出证据。 心理学家更是不能忽视直觉。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 “物理学家有仪器,心理学家也用仪器,而心理学最重要的‘仪器’是我们自己的心。直觉就是这个仪器的测量。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仪器。” 固然我们不能轻信直觉,但是也不能不用直觉。 在我的经验中,对梦的意义的直觉了解能力是可以变化的。你释的梦越多,你的直觉就越准确。在我十几年前刚开始释梦时,我几乎得不到直党的任何帮助,而现在我的直觉则相当准确。 而且我发现,在有时有许多人让我释梦,一开始我释得很准,但是连续释了5—6个梦之后,我的直觉就变得不太灵敏了,仿佛直觉也会受我心理上的疲劳的影响。 直觉可以释梦实际上并不神秘,所谓直觉,就是潜意识的活动,就是我自己内心的“原始人”的活动。释梦的直觉,大致代表二个能力,一是我的潜意识“原始人”理解别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的能力,二是我理解自己潜意识的能力。换句话说,我的直觉了解别人的梦需要二个条件,一是我的“原始人”能理解另从的。“原始人”的梦;二是我能理解我自己的“原始人”。这样,在别人讲梦时,我的潜意识理解了,这是一种“下对下”,即潜意识对潜意识的交流。 然后,我理解了我的潜意识,从而理解了梦。 在前面的释梦中,仿佛是我的意识层这个“现代人”了解了原始人的语言,他通过翻译做梦者的原始语言而懂了梦。而在直觉式释梦中,我的原始人先听了梦,我是从我的原始人那里知道了梦的意义。 所以,要有好直觉,就要我的潜意识“原始人”理解别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这种能力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共情”能力,一种从心底里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能力。还有就是自己了解自己的原始人,这能力源于通过大量的自我分析和对自己梦的大量解释,达到对自己的梦和潜意识十分了解的程度。而要得到这两种能力,你必须让自己尽量关心别人,同时让自己不自欺。 如果你能用直觉释梦,已经可以说是达到释梦的较高境界了。 一个出色的释梦者必须有对梦的敏感与直觉。有了直觉,在未分析时,就对梦者在讲什么有一种大致的感觉。感觉到一种情调,一种氛围。在释完之后,也能有一种感觉。 感觉“没错,就是这样”,或感觉“好像有点不对”。好的释梦者应该有一种洞察力,一种穿透力,一种神奇的领悟能力。这就有些像有艺术鉴赏力的人对诗歌有的那种感觉力,它使人能一下子把握诗歌,体会到诗的味道。而那些缺少艺术鉴赏力的人,尽管看了艺术评论,学习了“如何理解诗歌”,的知识,也知道如何分析诗歌,但是仍旧难于真正理解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