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科技发达,很多电子产品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些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朋友圈是现代人每天必刷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别人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和别人能够有话聊。但是,有的人总是一直盯着手机,每天捧着手机当“低头族”,随时不忘刷新朋友圈,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程度上的焦虑感,常见的有以下这几种现象。
现象一:如果自己发朋友圈后没留言,感觉特别闹心
对于一些人群来说,如果他们发了一条朋友圈之后,就会不停的翻看手机,如果没有人给自己留言,就觉得自己在别人心理不重要,没有人关注自己。
想要别人关注自己其实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但过分关注手机中的互动,可能代表着此人在现实中得到的关注不够。还有一些人发出某些消息,是希望特定的几个人或某个人看到并回应,这也表明发消息者心里很看重这些人,而在现实中渴望关爱、关注的愿望没有获得充分满足。
现象二:发出的语音信息总要再听一遍
有这样的一种人,每次和别人发语音的时候都要重听一次,甚至重听好几遍。心理专家认为,
大部分人是否重听语音消息,往往与说话的对象有关。对于比较重视的人,或者所说的内容比较重要时,会重听消息,确认内容正确与否、自己说得好不好,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如果每一条都重听,则说明存在轻微的焦虑,有不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很害怕自己出错或表现不佳,比较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听自己的声音可能还有一种自我心灵对话的效果,类似于自言自语,能够起到一定的增强安全感、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因此,这类人可以适当增强自信,对外在评价不要过于敏感。
现象三:群聊的时候害怕做话题“终结者”
在朋友圈中有这样一类人,别人在聊的火热的时候,当自己发言的时候就瞬间冷场了,这也被称为话题终结者。其实,不用过于对自己成为话题终结者过于在意,因为有的时候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可能比较尖锐,说话的内容属于压轴性的总结,都可能使群聊出现沉默。也有可能别人在这个时候比较忙,没有来得及恢复而已,不用对此过于在意。
另外,虚拟的群聊中还很可能出现巧合,刚好你说完话后大家都有事情忙,没顾得上回话。这些情况,都不需要“终结者”太过在意。
现象四:一会不看微信,感觉错过上亿信息
有的人微信里加了很多人,一下不看手机就觉得自己错过了几个亿的信息,而心理老师认为,当下,人们花越多的时间看朋友圈,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情的时间就越少,与家人、同事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也会大幅度减少。有一些基本不刷朋友圈的人,他们往往在生活中有某些着迷的兴趣爱好,为此投入了较多精力,刷朋友圈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
社交软件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但是也有人产生微信焦虑症,这是一种负面情绪,因此,对于人们来说,不要把自己的空闲时间放在电子产品上,而是应该多和身边人多交流沟通,增加与身边家人、朋友的正常沟通,切实地增进情感,别让网络沟通完全替代现实,这样才能有效缓解我们的焦虑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