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在我们面对新工作、接受新挑战时,内心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区域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感觉到焦虑紧张,不愿意面对这种情况。
如何改变自己的这种心理舒适区呢?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对各种情况时,存在着三种心理状态: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一个人固有的观念、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呆在这种状态中,人们会觉得熟悉和安全。
学习区:超出舒适区,让人感到有些焦虑和不适,但能通过学习和练习来适应它,把它变成舒适区。
恐慌区:超出成长区,让人疲于应对焦虑和不安,无法腾出更多精力去适应和学习。
实际上,相对于危险的恐慌区和笨拙的学习区,人们更喜欢呆在舒适区里。
走不出心理舒适区,会让人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情景下,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而一旦发生其他的事情的就会让自己感觉到焦虑。
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要从这种舒适的状态中走出来,开始发表意见,甚至与他人针锋相对,就意味着他要重新面对焦虑,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不确定性。
这样会让人觉得内心充满恐惧感,很容易激活个人的恐惧感和无力感。
相比之下,沿用熟悉的应对方式,应付着熟悉的环境,更能让人产生“生活尽在掌控之中”的感觉。不信?这里有一个方法,用四个步骤就能撕碎心理舒适区伪善的面孔。
走出心理舒适区,我们需要从下面这些做起:
第一步,确定你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步,你正在做什么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第三步,这些相反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好处?
第四步,你内心的重大假设是什么?
要想改变这种心理舒适区,需要学会逐步尝试改变,例如说周一三五尝试新做法,周二四六还是用老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逐步的改变一下,大胆的在公众场合发言,然后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自己的错误,经常锻炼自己可以慢慢让自己走出心理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