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的行为密码(二)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满溢的,但是爱是需要学习的,父母对孩子的“真爱”应该是真心的爱加正确的方法。
本次工作坊的讲师是来自安徽省心理咨询协会的杨云华老师,杨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是孩子的教育指导专家哦。
看杨老师带着微笑给大家讲课呢!
父母爱孩子,但爱要适度,过度的保护致使孩子软弱无能,过度的期望致使孩子无为无望,过度的溺爱致使孩子冷漠无情,过度的干涉致使孩子消极无奈孩子。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父母都感束手无策。
针对这些问题,赶快来听听杨老师的建议吧。
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他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成为一个有优良品质的人?都不是!孩子和父母是一个双重身份,父母培养孩子,首先应该是培养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其次才是一个好公民。
培养孩子,首先你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就必须觉察孩子以社会兴趣为核心的心理要求。杨老师给大家说了一个例子:A的孩子特别喜欢弹琴,A不让孩子弹琴,孩子做事无精打采,A于是孩子去学琴,后来孩子以优异的成就考上海艺术学院,已经顺利保研;B逼着孩子去学琴,孩子一点不喜欢弹琴,学了十多年最后改去弹双排琴了。于是B看到A之后总会说:哎,我家的孩子要有你家孩子一半好,我就满足了。同样是学琴,两个孩子的结果截然不同,只因为孩子的兴趣不同而已。
培养孩子,其次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
12岁以下的孩子,其行为目的一般是:获得注意,争取权利,报复。
在孩子哭闹时,父母一般都会好好好,行行行,殊不知这样的妥协纵容只能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只要他闹,父母就会满足他。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在孩子要求给予的情绪下给予,而要让孩子觉得是父母给的,而不是他自己要的。
孩子与父母争取权利时,目的是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这时候,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父母要避免生气,同时避开权利的争战,,因为你要生气了,孩子就赢了,在权利争战中,孩子失败会导致孩子进入“报复”阶段,做出让父母伤心失望的行为。
12岁以上的孩子,行为谜底一般都是:追求兴奋刺激、追求同伴的接纳、表现优越感。
在面对这个时期孩子的行为上,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类,分为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父母可以在可接受的行为上谈不可接受行为,父母要对不良行为进行辨认和引导。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学员们纷纷提出自己身边的例子,寻求杨老师的解答,杨老师给大家分析了行为背后的目的,然后给出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
还想了解孩子更多的行为密码吗?想学习如何合理教养孩子方法吗?敬请期待下一期的工作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