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来说,有一些胆小的孩子不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心理上的胆怯使得他们不敢和别人交流,这些孩子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愿意在生活学习中抛头露面,不愿与同伴交往,在竞争性的活动中也表现的畏畏缩缩,这样会限制孩子的交往能力。因此,找到孩子形成心理胆怯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去调整孩子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一、孩子的交往欲受抑制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小的时候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没有经过父母良好的引导,没有及时与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造成了他们与人交往的兴趣下降,这些情况抑制了孩子交往的积极性,从而使孩子的交往欲受到抑制,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及时组织孩子参与社会交往活动非常有必要。
二、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受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到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孩子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未认识到这一特点,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胆怯心理,与其这样,父母不如大胆的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即使结局不是很好,但是能够让孩子的自主性得到锻炼,这就达到了提升孩子自主性的目的。
三、孩子的自尊心受挫
有的时候家长们对孩子错误的指责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特别是在家长错误的批评孩子后,这种心理变化更加强烈。家长在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没有某些方面的能力,因此,面对孩子需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够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避免孩子形成胆怯的心理。
孩子形成胆怯心理之后,家长注意采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从而让孩子在面对陌生人以及陌生场合的情况下能够有信心的去面对这些,让孩子克服心理胆怯,以积极健康的心理面对他人。